微信掃一掃
還將形成由“特大城市—大城市—中等城市—鎮級小城市—小城鎮”構成的等級結構。
特大城市:合肥,規劃中心城區人口規模550萬人左右
Ⅱ型大城市:淮南市、六安市和滁州市,人口規模在100萬~300萬之間
中等城市:巢湖市,人口規模在50萬~100萬之間
Ⅰ型小城市:肥東、肥西、長豐、廬江等,
人口規模在20萬~50萬之間
【區域結構】
近期:集聚合肥、淮南、六安、滁州核心,強化合淮、合六、合寧等主軸線發展,強化城鎮密度。
遠期:合肥經濟圈形成“一核、三心、五帶、多極”的區域空間結構。
“一核”:
為合肥都市區,包括合肥主城區及其半徑30公里左右的區域。積極構建“1331”市域空間結構,把合肥打造成為“長三角地區繼滬寧杭之后的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”,并朝著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邁進。
“三心”:
包括淮南中心城區、六安中心城區和滁州中心城區; “五帶”:
為聯動區域的五大城鎮——產業發展(軸)帶;“多極”包括巢湖、桐城、舒城、廬江等縣城;以及巢北新城、新橋空港等產業基地在內的多個增長極。
【五大走廊】
在規劃中,明確提出建五大產城融合走廊。
合淮產城融合走廊:在淮南南部和長豐縣水湖鎮西部地區建設合淮共建區,在定遠吳圩和長豐杜集地區共建美好鄉村旅游示范基地;
合滁寧產城融合走廊:在肥東古城和全椒西王地區共建一個協調發展區;
合六產城融合走廊:構建合肥中科智城、合肥(六安)新橋空港新城三個產業新城,在合肥(高劉)-六安(炎劉)兩市交界處、合肥金橋-六安三十里鋪兩市交界處共建兩個合作園區;
合巢產城融合走廊:培育合巢產業基地和中廟-黃麓文化創意、旅游度假基地兩個特色產業基地;
合桐安產城融合走廊:構建合肥西南組團、桐城中心城區、廬江中心城區三個綜合性城區。
【區域結構】
在服務業方面,合肥經濟圈將成為長三角和中四角的現代服務業中心。
合肥老城中心、濱湖核心將打造區域商貿服務核心區,重點發展大型商業、商貿服務,通過新型城市商業綜合體、大型精品百貨購物中心、大型超市、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的建設,建立具有區域輻射力的商貿服務中心。
合肥四大組團中心則要重點發展金融、外貿、現代物流等綜合性生產性服務業,形成輻射周邊地區的服務基地。
合肥經濟圈還會成為國際化的旅游消費產業集聚區,以“錦繡山湖,華彩皖都”為旅游總體形象,構建“434”旅游空間體系。
【綠色環?!?
“一核、一區、四帶、多斑塊”
一核為巢湖生態核;
一區為大別山生態保育區;
四帶包括淮河、江淮運河(裕溪河+兆河)、滁河-駟馬山生態廊道、江淮分水嶺生態廊道;
多斑塊包括董鋪水庫-大房郢水庫在內的各類自然保護區、風景名勝區、公園等生態點源。
在巢湖生態核,特別強調識別“一湖、兩網、六片、九廊”等生態敏感區域,創建巢湖流域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。一湖為巢湖及環湖區域;兩網為水網、綠網;六片為大別山、大潛山-紫蓬山、霧頂山等大型生態片區;九廊為巢湖流域多條主要河流廊道。
【區域融合】
構筑以合肥經濟圈、南京都市圈為中心的放射交通運輸網絡,增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。
構建合寧高速(擴容) 、寧巢高速連接;
構建滬漢蓉客運專線、京福高鐵、合連等高速鐵路連接;
協調合肥港與南京港之間的港口合作關系。
遠景上,實現圈群融合,推動安徽省域空間結構優化,由目前的“1+3+1”發展為“1+10”江淮城市群,并逐步與南京都市群共享腹地,相互融合,形成合蕪寧都市連綿區。
【交通出行】
在大交通上,形成以合肥為樞紐,淮南、六安、滁州、桐城為重要節點,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,建成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。圈內的交通體系上,將以城際鐵路、水運和軌道交通建設為核心。
規劃建設合六、合巢蕪、合淮、合安九等城際快速鐵路;
以新橋國際機場為核心,推進新橋空港物流園建設;
推進合肥徽州大道南延、繁華大道西延、方興大道東延、蒙城北路北延項目,實施合寧、合巢蕪等高速擴建工程,建設長豐至新橋機場的高速公路連接線,以及淮南至合肥煤炭外運通道等項目。
【公示】
公示時間截至2月23日,公眾可將意見和建議反饋至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規劃處。
聯系電話:0551-62871510 62652723(傳真)
電子郵箱:
ahcsgh@126.COM
地址:
安徽省合肥市東流路28號
郵 編:2300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