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按照《規劃》,合肥將形成承東啟西、連接南北、輻射江淮的國家級樞紐都市;構建支持“雙心兩扇兩翼”千萬級超大城市的國際水準公交都市;打造暢達生態、慢行友好、城湖相擁的人性化品質都市。 《規劃》涵蓋了合肥鐵路、公路、公交、停車、客運、慢行道路等與合肥交通出行相關的各個系統,將成為規劃省城市民未來出行的指南和藍圖。
鐵路
七高鐵四普鐵四城際
將加快高速鐵路、城際鐵路和鐵路綜合樞紐建設,規劃形成“七高鐵四普鐵四城際”的鐵路網絡布局,形成“三主四輔多點”的鐵路客站和“7個貨運站、9個客貨共同站”鐵路的貨站布局,共同構建大型環形鐵路樞紐。規劃鐵路線網正線總里程為1369.8公里。
規劃“七高鐵四普鐵四城際”的鐵路網絡布局,其中:“七高鐵”為滬漢蓉高鐵、京福高鐵、商合杭高鐵、合西高鐵、合鄭高鐵、合蚌連高鐵、合安九高鐵;“四城際”為合六城際、合滁寧城際、合馬城際、合蕪宣城際;“四普鐵”為淮南鐵路、寧西鐵路、合九鐵路、六宣鐵路。
公路
兩環十三射一縱三聯
高速公路及國省干線公路方面,遠景規劃形成“兩環十三射一縱三聯”高速公路網、“十二縱十橫”一級公路網。高速公路網總里程約964公里,一級公路總里程1016公里。
遠景規劃形成“兩環十三射一縱三聯”高速公路網,“兩環”為繞城高速公路環(內環)和繞越高速公路環(外環),“十三射”為合徐高速、合蚌高速、合六葉高速、合武高速、合安高速、合銅高速、合宣高速、合黃高速、合蕪高速、合馬高速、合寧高速、合連高速、合寧二通道高速,“一縱”為德上高速、“三聯”為機場高速、合寧二通道延伸線、淮揚高速。
規劃形成“十二縱十橫”一級公路網,“十二縱”為G206、S242、G330(原S103)、S208、S105、G329(原101、原S331、原S104)、S420、S260、S101、S102、S241、S229,“十橫”為S311、S344、S312、G312、合六南通道、S105復線(方興大道延伸線)、S351、G346(原S317、原S316、原S105)、S316、S319。
水運
內河水運通江達海
規劃形成“兩干六支”的內河航道網,實現內河水運通江達海;規劃形成“一湖四射”的對外聯系通道?!耙缓纳洹保骸耙缓奔闯埠?;“四射”即合裕線、兆河-西河、白石天河、江淮運河。
公共交通
國際水準公交都市
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的《合肥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(2014~2020年)》文件,依據合肥的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,合肥市中心城區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將由12條線路組成,總長約336.9公里,線網密度為0.49公里/平方公里,設換乘站21座。
而根據此次的《規劃》顯示,遠景規劃5條市域軌道線路服務市域城鎮與主城區的通勤出行。規劃15條主城區軌道,總規模586公里,線網密度一環內1.8公里/平方公里,二環內1.5公里/平方公里。
公交系統:規劃7條中運量公交系統
主城區:一目七連十二射
主城區規劃形成“一目七連十二射”的高快速路系統??焖俾芬巹澘傞L504.5公里,路網密度為0.47公里/平方公里?!耙荒俊庇杀倍h、南二環、繁華大道-天都路-錦繡大道、方興大道、西二環-集賢路、郎溪路-淝河大道構成?!笆洹睘楹匣绰?、阜陽路、銅陵北路、包公大道、裕溪路、方興大道(東線)、宿松路、集賢路、繁華大道、方興大道(西線)、長江西路和蓬萊路?!捌哌B”為魏武路-龍興路、淮海大道、橋頭集路、銅陵路-馬鞍山路-包河大道、宿松路、深圳路-徽州大道和金寨路。
規劃主干路網1189.2公里,路網密度1.0公里/平方公里。其中,一級主干路規劃里程503.2公里,二級主干路規劃里程686.0公里。
客運樞紐:“四主六輔”、內外銜接
主城范圍內規劃形成“四主六輔”內外銜接樞紐。其中,“四主”為新橋國際機場、合肥南站、合肥西站、合肥站樞紐;六輔為肥西高鐵站、肥東高鐵站、汽車客運東站、南崗樞紐、濱湖汽車站、北城站樞紐。
停車系統:二環內擬增2萬停車位
全面建立差別化的區域停車供應及消費政策,停車總體供應水平應能促進城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,與地區公共交通體系、道路網絡的總體發展水平與政策相協調,保障公共交通的主體地位,引導交通出行方式結構優化,維持城市動靜態交通平衡;完善停車供應結構,增加路外公共停車泊位,重點緩解中心區的停車壓力。本次規劃公共停車場的選址方案主要考慮二環內城區,二環內城區公共停車場共選址145處,總停車泊位數量達到2.0萬個,其中,近期公共選址83處,泊位1.17萬個;遠期預控選址62處,總泊位0.83萬個。
慢行系統:5679公里步行網絡
主城區規劃步行網絡5679公里,其中老城步行網絡密度8.9公里/平方公里,濱湖核心區步行網絡密度9.1公里/平方公里,高鐵核心區步行網絡密度11.3公里/平方公里。主城區形成1070公里的自行車重要主通道,密度0.91公里/平方公里,其中二環以內規劃形成“九橫十一縱”網絡布局,濱湖新區規劃形成“十一橫七縱”網絡布局。規劃形成自行車一般主通道1281公里,密度1.15公里/平方公里。規劃形成自行車集散道3328公里,密度2.83公里/平方公里。規劃天橋或地道46處,規劃結合軌道站點過街127處。
貨運物流:布局于城市外圍
城內貨運物流通道主要利用城市內快速路、主干路,主要布局于城市外圍,在主城內部形成“兩環六連十一射”的貨運物流通道。
內環:魏武路-蒙城路-天水路-文忠路-龍崗路-巢湖路-大連路-宿松路-云谷路-玉蘭大道-方興大道-G206
外環:蒙城路-蒙河路-龍興大道-繁華大道-巢湖路-大連路-宿松路-劉河路-深圳路-將軍嶺路
環巢湖:構建“三環”環巢湖交通體系
構建生態低碳、適“居”宜“游”、特色環巢湖生態交通體系。
外環:利用高速路剝離大區域過境交通。
中環:利用干線公路支撐主要城鎮發展。
內環:利用環湖大道形成慢行內環,服務旅游和環湖休閑,通過連接線聯系沿途主要鄉鎮。
■相關新聞
為何規劃
“1331”綜合交通
合肥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,需要抓住發展機遇,立足東部,重點加強東向發展聯系,制定適宜的區域交通戰略、構建發達的區域交通體系,充分發揮合肥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綜合交通樞紐作用。此外,隨著城市化機動化快速發展,城市交通擁堵現象由一環向二環蔓延,特別是一環內主要道路基本處于擁堵狀態,壽春路、長江路、阜陽路等道路交通處于飽和狀態。未來隨著城市空間結構的不斷優化,合肥將發展成為“大湖名城、創新高地”,構建“1331”城市空間結構(第一位“1”即是1個主城區,包括1個老城區、1個“濱湖新區”和4個城市組團;而第二位“3”為延伸出的“巢湖、廬江和長豐”3個城市副中心;第三位“3”為“新橋臨空產業基地、廬南重化工基地和巢北產業基地”3個產業新城;最后一位“1”為環巢湖示范區。)因此,要求構建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加以支撐。而機動化的快速發展則導致交通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,在此背景下,2013年,合肥市規劃局啟動了《合肥“1331”綜合交通規劃》,響應“大湖名城、創新高地”的發展目標,構筑“開放、生態、協同、高效”的大合肥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,引領和支撐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和發展。